0
0

乡home-基于编织工艺的隆回花瑶土特产包装设计

2016-05-27 上传,收录于 2016届本科毕业设计作品

现状:1、花瑶分布地区的土特产种类丰富,生产规模较大,但在产品包装方面普遍存在设计简陋、制作成本较高、缺乏重复利用条件的情况。同时因为当地土特产多由农户或小型企业分散经营,没有对外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市场地位不牢固。2、花瑶分布地区的村落老龄化严重,年青人外出生存,本民族原有的经济形态、社会秩序和礼仪风俗逐代瓦解,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发展趋势:伴随着花瑶民族知名度的提升,隆回地区的旅游业逐年增长,当地土特产也因此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这对其栽培生产工艺、包装水准、销售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花瑶的本土文化在旅游市场中正被消费者越来越珍视,这也为其传承和更新带来了新的时代契机。目的:1、通过包装设计来确认、支撑花瑶土特产的市场地位策略,形成具体、可感的花瑶土特产品牌形象,增加产品的人文附加值,从地域文化旅游的角度拓宽花瑶土特产的市场销路;2、探索湖南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元素与视觉设计和现代工艺之间的具体衔接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在工业社会的活化和更新。李玲芳 201205040110 指导老师:季铁

2016年4月8日 花瑶白水洞基地布置展览
2016年4月14日 学习劈蔑
2016年4月18日 尝试将竹篾染成红黄两色
2016年4月18日 竹篾染色效果
2016年4月27日 篾匠师傅处理竹子
2016年4月27日 湖南通道篾匠师傅闲暇时光
2016年5月11日 以花瑶帽子为原型的竹编小样
花瑶女性服饰印象 红黄帽子&湖蓝色服饰
李玲芳毕业设计简况: 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构成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种类繁多的日用器物。但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手工制作的日用器物在生产成本、功能性质乃至文化观念方面,更容易受到来自工业产品的挑战,而被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淘汰。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而言,梳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脉络,把握其核心概念,并将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赋予工业社会的机器产品,是一种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难题的途径。本设计即是从此方向着手,试图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具体而言,即为花瑶土特产设计包装方案。同时,除了根植于花瑶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外,本设计业也兼顾了土特产产品的市场品牌建造方法,包装的制作成本等。下文将展开叙述本次毕业设计思路的形成,以及样品的制作过程。 2016年3月,本人前往湖南省隆回县的花瑶族分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走入各类土特产的储存室、作坊或厂房,与当地花瑶族农民进行了细致沟通。沟通中,我与团队了解到,虽然土特产是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其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随机性和零散性特点,没有形成稳定连贯的市场品牌。加上经营土特产的农户或小型企业各自分散,销售策略不一,该地区的土特产生产经营整体上更是显得既简单重复,又驳杂繁乱,缺乏品牌的梳理。因为品牌的构成元素之一为产品的包装设计,所以本次毕业设计即以成功运用花瑶文化元素、形成具体可感的品牌形象为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本人最开始决定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入手,采用花瑶生活区域的自然作物作为包装材料。因为花瑶分布的隆回县虎形山乡,梯田遍野,稻作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农垦区域,所以本人采用稻草作为材料,设计了第一款土特产包装。其具体制作方法,是用稻草从土特产产品的一端向另外一段捆扎,并以一定角度进行交叉重叠,外观与沙锤接近,并配以图印式的纸质标签。经过实际测试后,本人发现这种单个捆扎的方法无法批量包装,因此将要耗费农户大量的时间,不是高效可行的方案。 3月中旬,本人在第一款的设计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即用草绳代替单根捆扎的稻草,彼此连接成网兜状,将土特产品如雪莲果等用类似于镶嵌的方式卡入网眼中,并在顶端用提手收口。这款设计增加了包装容量,但因为网兜外观形状取决于内部土特产的累积方法,千奇百怪,难以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改进了第二款设计方案,用稻草密集编织包装的下半部,而包装的上部则用草绳进行网状联络,这个方法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包装外观形象不统一的问题。但总体而言,这两种包装都难以称得上美观,这与用稻草作为包装材料有关。 因此,我放弃了稻草,转而考虑其他的包装用材。因为竹子在隆回分布广泛,取用方便,而且质地坚挺而又柔韧,适合制作外形稳固的包装,所以本人决定在设计时采用竹材。考虑到要制作容量足够的包装,新的设计依然沿用编织的方法,编织的纹样风格大方精致,区别于前三款稻草包装的朴实原始。本人开始走访不同的篾匠师傅,请求他们将我给出的效果图实现出来,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我的效果图虽然形状规整,样式简洁精致,但实现这种形状的竹篾编织方法却是篾匠师傅们以前没有尝试过的,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终,一位老篾匠师傅按照我的要求,编织出一个接近效果图原样的包装。然而,经过论证后,这款设计依然没有通过。因为该篾匠师傅依靠自己数十年的经验和专业手艺来编织单个样品,所花费的时间都要五到六个小时,其他无专业技艺的普通人所需的时间更加可想而知,这款设计不具备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条件。 样品多次被否定,让我反思自己的设计思路。我发现自己虽然想表现当地文化的特色,但是在具体设计时,目光始终停留在材料、制作方法所属的物质层面,缺乏从花瑶民族文化的精神层面展开探索,形成创意构思。此后,我开始留意观察花瑶民族的语言、建筑、习俗等,最后花瑶的服饰触发了我的灵感。花瑶民族生活在高海拔山区,头顶蓝天,脚踏群山,有过漫长的刀耕火种、往来迁徙的历史;而这种生存环境,也直观地反映在了他们的服饰上。根据花瑶本族的解释,花瑶女性所穿戴的服饰中,湖蓝的衣服代表着脚踩的山峦,头戴的圆帽代表着头顶的太阳。花瑶服饰的细节,是特属于他们的文化符号;因此,我决定在竹篾包装上设计放射状的螺旋纹,以此来呼应花瑶服饰的圆帽。因为花瑶服饰的代表颜色为红、黄两色,所以包装材料的颜色也应该以此二者为主。 虽然这种设计方案的操作方法并不是十分复杂,但因为无前例可循,它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花瑶本地竹篾匠人的能力范围。为了制作出理想的样品,我前往浙江东阳东风竹编工厂,观摩和学习了竹篾的染色、特种造型的编织工艺,并制作出了一批样品。它们的外形分为不同形式的盒状和筒状,能满足不同种类的土特产包装要求,并且规整坚固,耐用程度较高。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色彩与花瑶服饰一致,盒盖的螺旋纹编织与花瑶圆帽具有共通的审美构造,带有强烈的民族属性,能与花瑶民族其他的传统物件形成和谐的配合关系。除了增加土特产的人文附加值、构建具体的可感的品牌形象外,这种包装本身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工艺品向旅游市场投放,进入销售渠道。目前,本人正以此为基础,积极思考如何依照这些样品的制作方法建设生产流水线,如何扩大此种工艺包装的销售量、借此增加就业岗位等综合性问题。 在活化、更新传统文化方面,汉民族的具有本族特色与属性的工艺产品较多,而少数民族的则较少,这是由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造成的。如果没有既具有本族特色,又满足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要求的新型工艺产品出现,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日常器物将日渐消失,难复追寻。器物的缺乏,会导致文化传承载体的受限,也必将影响到本族精神命脉的延续。因此,本毕业设计以探索湖南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元素与视觉设计和现代工艺之间的具体衔接方式作为研究方向,具有长久的现实意义,而本人也将在此方向上继续探索和创新。
2015年7月18日 与花瑶挑花非遗产传承人奉堂妹老师交流学习
2016年3月15日 融雪中的花瑶
2016年3月15日 寻访花瑶当地篾匠师傅
2016年3月15日 花瑶当地篾匠师傅及其孙女
2016年3月15日 与花瑶当地篾匠师傅交流学习
2016年4月6日 前往隆回花瑶的路途中
点击展览海报可观看李玲芳毕业设计过程视频

评论

发表评论前请先登录

确定删除该作品?

作业评分

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