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1 上传,收录于 2025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居民所处的公共环境日趋复杂。突发性健康事件,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频率上升,急救系统因此面临压力。“健康中国 2030”、“智慧医疗”等政策施行,物联网技术逐步发展,科技企业与医疗机构投入自动化、智能化急救产品的研发,加速心肺复苏机为代表的智能急救设备数量提升。然而,当前多数设备在复杂临床环境中的功能呈现与操作路径仍存在信息负荷高、行为指引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医护人员在突发高压场景中的应变效率与操作准确性。尤其在任务流程高度紧张、认知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设备设计实现“所见即所得”的交互体验,成为确保急救安全性及提升急救准确性的关键。本研究以医护人员作为主要用户群体,基于可供性理论探讨心肺复苏设备在外观造型和控制界面的设计优化策略,旨在提升产品的自解释力与直觉操作性,促进高压环境下的用户操作信心与急救流程安全。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含:(1)围绕可供性理论着重分析了可供性的分类构成,以及可供性理论下的与产品要素和需求分析方法,总结面向心肺复苏设备的可供性设计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了市场上心肺复苏设备的产品要素对可供性的具体影响,并引入产品语义学方法,获取并评估心肺复苏设备形态设计的语义词汇。(3)研究基于企业项目和专家访谈获得医护人员的需求数据,并借助功能可供性、行为可供性、认知可供性对需求内容进行系统归类并提炼关键设计要素。(4)通过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方法,量化评估用户对设备各设计要素的偏好与关注程度,基于优序图法计算设计要素的权重值。从设备的整体形态、组件结构、CMF与控制面板四个维度提出系统性的设计策略。(5)利用以上设计策略,完成了支臂型心肺复苏设备的外观造型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原型验证,邀请专家进行多指标量化评估验证该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根据评估结果和专家建议进行方案的迭代优化。 本课题的实践成果和评估结果表明,面向可供性的设计策略能够增强设备在复杂情境下的自解释性与操作准确性,为提升心肺复苏设备的安全和易用性提供了理论与设计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