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基于具身学习的非遗手工艺数字化教育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3-05-16 上传,收录于 2023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体现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娱乐方式。其中,非遗手工艺区别于工业机械生产的大规模、规格化特点,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及精神价值。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偏好、消费习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对非遗手工艺的社会需求下降。再加上创作语境改变、人力成本上升、呈现方式老旧等因素,导致曾经辉煌灿烂的非遗手工艺在如今显得脆弱和边缘化。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多项非遗数字化保护政策,大力推动非遗教育化传承实践。市面上涌现一批以非遗知识学习为目标的数字化教育产品,通过丰富的感知体验和多样的交互形式来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非遗手工艺本身具有极强的身体实践性,数字化产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的身体参与,带来师生交流脱节和同侪学习减少等问题。 本研究将具身学习理论引入非遗手工艺教育领域,探索非遗手工艺数字化教育产品设计策略。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对比实验法及人类学研究法。首先对具身学习、非遗手工艺、数字化教育产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大量文献研读,梳理了具身学习的理论脉络、非遗手工艺的知识结构及特点。又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市面上图文影音、在线课程、软件应用、严肃游戏和VR/AR体验这五类数字化教育产品的现状及优劣势。其次,构建了非遗手工艺具身学习循环模型和数字化产品介入传统手工艺教学的混合具身学习模型。通过一组对比实验探究了非遗手工艺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差异,进一步从具身学习目标、具身介入节点、具身体验程度及具身效果评估四个层面展开讨论。再次,基于上述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提出了非遗手工艺数字化具身学习设计框架,梳理了数字化教育产品的设计流程,从产品、身体、环境、情感四个层面系统性地总结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将设计流程及策略应用于花瑶挑花数字化教育产品设计实践中。对花瑶挑花的传承痛点进行了田野调查,并通过实验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验证了非遗手工艺的混合具身学习效果。创新性地引入多模态分析方法,对学习者的手势与姿势、位置与凝视、速度与节奏、言语交谈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研究为非遗手工艺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通过将传统教具与数字化产品相结合的混合具身学习方法,不仅保留了手工艺的上手实践性,还通过数字化手段为非遗手工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论

发表评论前请先登录

确定删除该作品?

作业评分

打分